20060705
甲骨文:SOA市場重點不在開發端
相較於BEA、IBM等應用伺服器平台廠商積極宣揚SOA的新式開發概念,以挑戰者之姿稍晚崛起於市場的甲骨文則聲稱,應用開發方案並非SOA的市場重點。
甲骨文台灣分公司資深資訊經理余銘信指出,隨企業IT架構成熟發展之際,企業所需商務應用系統多已建置完成,而在以服務為導向的企業應用概念發展下,重新組裝、使用企業現有各式應用服務將是SOA市場發展的重要概念精髓,並拉抬商業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方案,而相關作為開發之用的J2EE應用伺服器市場,則將呈現逐年衰退之勢。
有鑑於此一市場趨勢看法,甲骨文則以BPM方案作為進場SOA的主要切入角度。余銘信說,由於近年間,企業IT發展逐漸成熟,各式所需應用之開發作業亦多已建置完成,下一階段,企業思考的則是重新使用、組裝現有各式應用為新服務,因而BPM方案之重要性也將大過於應用開發工具。
約莫自3年前起,以Web Service(網路服務)技術整合各式網路應用互通的概念在市場中逐漸發展成形,並進而延伸為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服務導向架構),其所欲解決的,便是透過一業界統一標準,以整合現有散落在企業內、外部的各式應用,並改善彼此難以互通應用的窘境。
SOA是透過一可開發元件化程式、且可支援網路服務(Web services)軟體開發平台,使應用元件相互整合。因而相關中介軟體,如應用伺服器、應用整合的工具,以及可以開發物件導向程式的開發工具,則是實現SOA的必要元素,並進一步拉抬商業流程管理(BPM)方案市場聲勢看漲。
透過符合流程管理標準BPEL的BPM軟體,企業可用以整合公司內部,甚至與其他公司系統做流程整合,例如線上零售商可透過此一標準,和電腦供應商、代工廠、和零件供應商串連,以加速訂單處理。BPEL是一種整合企業流程的語言標準。
而隨著SOA熱潮所描繪出的彈性化IT架構願景,多家廠商紛釋出對應技術架構、工具產品,包括IBM、BEA、Oracle、SAP、微軟、昇陽等。而IBM、BEA、微軟,乃至過去從事企業應用整合(EAI)的WebMethods、Tibco軟體廠商,以及國內超義、華苓等,亦同樣提供BPM產品。
余銘信解釋道,企業在發展服務導向架構之際,常分為三大階段,一是資料層的整合、再者則是商業流程(Process)的整合,乃至於最終的服務導向架構,透過各式應用服務的重新組裝,以發展新式服務。
甲骨文則認為以自家所提供之廣泛應用技術,將是重要市場優勢。余銘信說,包括最底層的資料庫、中間層的應用伺服器軟體,以及相關整合工具,包括BPM、服務匯流排(Service Bus)、B2B Integration(B2B應用整合)等。
Web 2.0
The subject of Web 2.0 has become profoundly important over the last year. Web 2.0 describe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Web as an application platform where most of a user's software experience resides. The subject is somewhat controversial, but it's becoming ever more apparent as the successor to monolithic system architecture, prepackaged software, and traditional Web applications.
全文連結:http://webservices.sys-con.com/read/164532.htm
2006 Web 100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這些網路巨人身上,其實早有許多潛在新勢力蟄伏在網路各角落。
他們專注於社會網絡的經營,將控制權下放到所有網民身上;
他們把網路打造成通往更多生活可能性的一扇大門;他們的
創意與顛覆之舉,提供了台灣另一種網路創業的想像,
是全球65億人口必須迫切關注的網路新勢力。
《數位時代雙週》 林希展
--------------------------------------------------------------------------------
再沒有一件事,會比所有你能想到的網路界重量級人物「同時」聚集在一起,更來得撼人心弦。時序拉回二○○五年十月五日,太平洋彼端的美國舊金山,氣候依然溫暖怡人,在市中心樓高三十六層、擁有最壯觀舊金山灣景的銀白飯店(Argent Hotel)裡,一場全球網路界的盛事正熱鬧展開。現場冠蓋雲集,翻開六十一位演講者的背景,幾乎就是美國整個網路產業版圖的縮影:Google、雅虎、微軟、亞馬遜、昇陽、美國線上、Macromedia……,好不壯觀。
這是「二○○五年Web 2.0研討會」的會場,有甫創業不久、潛力十足的矽谷新面孔,也有叱吒網路界多時的一方之霸,八百多名企業家、軟體設計師、記者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他們之所以願意耐著性子,待在飯店裡開上為期三天的漫長會議,是因為他們都已經察覺到,網路產業這一、二年的走向已經產生了變化,一些被稱為是「Web 2.0」模式的網站,被他們視為是未來最有成長爆發力的網路新勢力,在創投業者眼中,這是找尋「下一個Google」的絕佳投資機會。
從1.0到2.0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Tim O'Reilly)提出,標幟著自二○○一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統網站:首先,他們朝思暮想的再也不是如何賣「軟體」,而是「服務」,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以開發企業用Wiki軟體而聞名的Socialtext執行長梅菲德(Ross Mayfield)做了很貼切的說明;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信任」,將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Web 2.0模式經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等新面孔,極短時間內就成為網路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然而對大部分的網站來說,「重視用戶」根本就是提升流量的基本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才是Web 2.0網站最關鍵、最獨特的成長基因?Adaptive path網站設計公司資深從業員蕭爾(Brandon Schauer)指出,Web 2.0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長尾定律」(由於通路的擴大與時間的拉長,利基產品也能賣出與暢銷產品一樣的量)、以及「網絡效益」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成功存活下來的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真正讓Web 2.0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突現式系統。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幟出了網路業者再創網路高峰的三個關鍵引爆點:社會網絡、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
比社群更緊密的社會網絡
二○○五年三月,最讓全球部落客震驚的消息,莫過於雅虎宣布以二千萬美元買下Flickr。Flickr這家知名的網路相片社群,除了提供便利的操作介面讓用戶儲存、管理相片外,最特殊的是能自訂「標籤」(tag)為相片分類,等於是將資料「定義權」交還給使用者,再加上強大的社群互動機制(評論、標記喜好相片、設定好友、組成群組),Flickr成為部落格界最受歡迎的網路相片社群。雅虎所看上的正是Flickr社群的高黏著性,隨即納入一星期後推出的「Yahoo! 360」藍圖中,形成了一個整合部落格、即時通訊、相薄、以及網路信箱等服務的網路平台。
My Space,這是美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當紅音樂社群,每個月有近三千萬位使用者,每天在上面花上數小時與網友分享個人的想法、照片、以及音樂,累計網頁瀏灠次數已經在去年八月正式超越Google,引來媒體大亨梅鐸開出五億八千萬美元買下。在鄰近的韓國,全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住在」Cyworld裡,這個整合了網頁、相簿、日記、線上聊天等功能的平台,擁有高度客製化的彈性,結合手機、加油站、商店等各項生活要素,光是靠著販賣名為「栗子」的網路貨幣,一天就進帳三十萬美元。
同樣是以社群為核心,「人脈網站」更是充分發揮了網絡特性。以「六度分離關係」為理論基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友體驗,全球最大的商務人脈網站Linkedin成立才兩年半,會員規模就已達到四百二十萬人。類似的模式,也有主攻學生族群的Facebook、以及橫跨兩岸三地的Lynkist。
從集體創造到網路電腦
以「集體創造」為特色的網站,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當然非維基百科(wikipedia)莫屬。運用了Wiki這套協同式寫作技術,維基百科上的知識開放給所有網友撰寫,並且隨時針對別人提供的資訊進行修改,自二○○一年開放寫作以來,目前英文版已累積近九十萬篇文章,計有八十一種語言版本。同樣是借用集體力量,Digg不生產內容,但是將議題設定權交至所有網友手上,網友可以任意張貼網路新聞與文章,但是唯有經過一定數量以上的網友勾選認同,才會成為網站首頁具有可見度的重要新聞。
「成功的網站都懂得先放棄某些堅持,以換來更為珍貴的回報,例如維基百科放棄了中央控制,卻換來更新速度與資訊廣度;Napster摒棄了大型錄的概念,反而擁有更廣大的檔案來源,」奧萊禮指出。
「網路就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這個昇陽電腦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概念,如今看來不但已經「正在」發生,而且昇陽總裁舒瓦茲(Jonathan Schwartz)更進一步指出,「現在的網路已經變成﹃你的﹄電腦。」感受最深的,恐怕是才剛推出Live服務的微軟。矽谷新創公司Upstartle所開發的Writely,完全就是Word的網路版,只需要透過瀏覽器就能執行,甚至支援協同編輯與標籤管理功能。位於芝加哥的37signals自兩年前就開始鎖定網站應用領域,他們所開發的Basecamp與Basepack,是企業與個人在網路上進行專案與資訊管理的最佳選擇。
這些公司藉由AJAX(詳見「你不能不注意的網路技術——AJAX」)之類的網路技術,加速資料回傳動作,讓使用者感受不出網路應用程式與桌面端軟體的差別,在網路全面入侵生活的時代裡,他們是最先抓住趨勢的先行者。這群以往不為大眾媒體所關注的陌生臉孔,在二○○五年九月美國《商業週刊》的「最佳網站」特別報導中,成了最被大書特書的新種微型勢力。
改寫網路生活定義
邁入Web 2.0的時代,商業模式與應用服務的創新,將是網路公司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誰才能掌握網路生活的詮釋權。一位部落客典型的一天,就是利用Google搜尋資料,到Flickr看圖,上博客網撰寫網誌,到維基百科上幫忙更正過時的資訊,然後透過Meetup交友網站認識朋友,再到Odeo網站下載最新的Podcasts。種種這些張貼、訂閱、發布飼料(feed)、分享資訊的動作,在在說明了網站再也不只是個描述空間的「名詞」,而是個真實反應生活狀態、與個人需求緊密扣連的「動詞」。
然而,與其將Web 2.0視為是與過去全然斷裂的技術性革命,稱它為一場新網路文藝復興,可能更為貼切。「嚴格說來,網際網路的原始精神到現在還是沒變,就是自由、開放、自發性,真正算是創新的Web 2.0網站應該只有部落格、維基、以及社會網路,」網路知名電子報《數位之牆》站長黃彥達強調,未來所有網站仍必須建立在經濟規模的基礎上。
展望新的一年,網路產業在Google、雅虎等網路巨人的領軍下,加上百花齊放的新創公司,整體市場只會愈來愈蓬勃,相關的應用只會愈來愈精采。雖然許多闖出一片天的新面孔,或是擅用網路新動能的老字號,依然主要來自西方世界,但對台灣來說,他們的創意與活力,是新型態網路創業的指標,更是開闢下一個網路藍海的重要啟示:可以效法Revver懂得翻新商業模式,讓單純的自製影片分享成了一門能賺錢的生意;或是學習Pandora不只是讓使用者聽音樂,還讓他們可以「發現」不同的音樂類型,創造更足以改寫生活風貌的關鍵服務。 張大眼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未來的Google、潛在的雅虎正在逐日壯大,你可以選擇當一個旁觀的投資者,甚至,你就是開創未來的新英雄……
轉貼自Business Next
Why Web 2.0 makes sense in the enterprise?
Historically, we've seen that the applicaions that have been popular/successful in the consumer world have been usually successful in the enterprise space. Instant messaging is a great example. What started out as ICQ, has been so immensly valuable and impactful that it made its obvious entry within the enterprise. Microsoft has products like Live Communication Server and Office Communicator, IBM has SameTime and then we have Jabber. On the other hand, successful enterprise concepts have made their way into the consumer space. Take email for instance.
Besides historic trends, there are several semantics that play a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a software within the enterprise. I have been thinking lately about the value that an enterprise setting adds to the successful deployment and use of a particular software. Jeff Clavier made a valid point about the obvious tension between the legacy IT department, which runs on a command/control structure and the open/participation oriented nature of social software. I want to focus on the positive side of an enterprise setting.
What does an enterprise setting offer:
1. Authentic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Since a user can be traced through Active Directory (good bye annonymous comments and spam!), it can add measurable value to the social aspect of the enterpris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software can be applied with respect to group policies and Access Control Lists.
2. Accountable uptime. No downtime (see Salesforce.com's recent experience.)
3. Better integration with existing meaningful application. Enterprises already have a rich set of ERP applications. The social software can add a new layer of UI metaphors that will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value of existing ERP applications.
Some of the thoughts bouncing in my mind include:
How long does it take for a successful consumer application to be adopted within the enterprise? (my guess is two years, from when it became prevalent in the consumer space. Would it be faster/slower with Web 2.0?
Which Web 2.0 concepts make the most sense in the enterprise? (I know Jeff Nolan and SocialText are very optimistic about Wikis and I totally agree. What is beyond that?)
If Jeff (Clavier or Nolan), I would like to hear your take on this.
Loose control!
Kintan
via Kintya
Technorati tags: enterprise web 2.0 , web20enterprise , Jeff Clavier , Jeff Nolan
B2B,怎麼又來了?
SOA:時代進步延伸出來的產物
今年幾家軟體大廠IBM、BEA、微軟、甲骨文(Oracle),甚至SAP都宣布,他們的軟體架構未來都會朝SOA發展,但怎麼做都還沒有個譜,目前都還在市場教育階段,透過不斷地宣傳,讓大家了解這個專有名詞以及其重要性。但話又說回來,比較起過去2~3年的IT發展歷程,這些技術或許不新,有人說是冷飯熱炒,但我認為是時代進步延伸出來的產物。
怎麼說呢?過去的資訊不發達的時候,企業建置靜態網站是很了不起的事,5~8年前開始可以公布資料(如貼公布欄)。後來網站技術逐漸進步到利用CGI程式開發互動機制,CGI遂成為當時熱門課程。另一方面,來自世界各角落的有志之士也不計代價,貢獻自己的發現,像PHP、ASP、Perl、Java的JSP等也慢慢竄紅,並逐漸普及化。
普及化後總要追求進步,上述技術處理的都還是B2C的範圍,B2B、Supply Chain都在談,一直都在進步當中,而B2C技術已經完備,靠的是Brower和Server端的運算,B2B的解決方案也逐漸演進到後來的EDI資料交換,或到所謂的B2B Gateway,利用中介平臺作為大家交換的中心;因為IBM和微軟等大廠握手言和,將各自產品中相似的技術整合,2000年才發展出電子商務新標準--Web Services。
Web Services讓B2B成本平民化
要不要和外界整合是公司心態問題。像臺塑集團上萬家上下游廠商,建置屬於該集團的B2B引擎,要跟它做生意都要連上,這也算是合理的運作方式;在某些狀況下,如果A廠商不想跟臺塑做生意,或跟臺塑做生意只佔B廠商營業額的一小部分,B廠商不想花大錢投資在這一小部分的利益上,但這筆錢終究還是要給出去。
然而,不是只有大集團或大企業有B2B的技術需求,上述的整合方式只是集中式的資料交換形式,現在類似的案子比較少了,過去幾年都做完了,中型企業的B2B需求似乎比較少,或根本也沒有實力作,只能照傳統的模式走,但畢竟中小型企業IT資源有限,成效相對也打了折扣。
這幾年大廠談的SOA,就是用Web Services來整合各企業間需要交換的資料,唯一的形式就是把所有企業之間能夠開放資訊應用,透過統一的介面、統一的方式相互開放;如果公司和公司間還未開始進行資料交換,先提供外界相關服務查詢,Web Services提供像電話簿一樣的機制,將該資料登記在UDDI中,既然登記了,對方就可以打電話進來查,你只要給我應該有的資訊,我就給你相對應的訊息,這樣的交換機制是架構在共通標準上,因為花費的成本較低,最後就會演變成「各家都有B2B」的現象。
Web Services:拆除B2B的技術壁壘
SOA的實質意義,在於怎麼讓企業大環境的IT模式更上一層樓,如果言之無物,還是沒有人願意買單。很多人沒有B2C的時候,B2B靠傳真機,現在還是很多公司以紙本傳真為主,對發送和收件者來說都能省錢;但這年頭公司之間的業務往來不可能只有幾張訂單,一旦資料量大,傳真機可以應付得來,資料建檔和歸檔就要靠人key-in,但如果導入B2B Web Services,可以大幅減少這方面的人力,簡單的詢價動作也不用花人力和時間,更具時間和成本優勢。
過去B2B是各自為政,現在已經有規範,已經定義完備,對開發者來說,未來還是要選邊站──Java或.NET。基本上,採用Web Services會有2類互動模式:第一、上下游廠商提供Web Services應用程式,如何呼叫這個Web Services,需要各式各樣的範例;第二、透過不斷的學習,讓公司本身提供應用改成Web Services,開放讓上下游執行取得服務。
學習之道無他,放心而已
而開發者怎麼將現存的應用系統,如鼎新或思愛普的企業資源規畫系統裡的訂單、庫存或料號,如果要開放到網頁,已經是難題了,更不用說把這些程式如何改成Web Services;傳統的作法是從書本學Web Services程式開發,廠商會叫你要去裝一個叫做Web Services套件,邊看書邊研究,學習如何描述Web Services,把Web Services在系統中定義好,開放給人家,這是標準的Web Services開放的方式。
也就是說,寫程式增加了Web Services接軌的介面,如果用傳統不是以平臺為基礎的語言,是不可能達成做到的。對開發者來說,Web Services是前所未有的介面,所需要伺服器不是一般人能寫,還是需要專業技術的廠商提供相關產品,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不是和大廠們起舞,我的目的是想跟讀者分享Web Services的應用,和我們協助某個製造業客戶導入的實際經驗:原本客戶端要花許多時間在於寫程式、連接應用系統和撈資料的工作,而且每家系統規格不同,硬Coding的效果也不理想;我們將要連結的系統加上Web Services之後,資訊人員就不太需要再Coding去撈取資料,而將這些時間拿去進行別的整合工程。
我認為,企業IT要成功,基本上不能脫離潮流,一定要有人跳出來擔任開創性的角色,將所有的人都一起帶上,不然可能會和之前的情況一樣,你要跟別人連,沒有人要跟你連;B2B就是這樣的角色,過去因為核心廠商帶動上下游,才能帶動電子商務交易技術,第一波推Web Services仍以大企業為主,只要新技術讓商務營運產生效益,後續會有更多人跟進。
未來不可不知的10大IT趨勢
行;此外,醞釀許多的IT應用變革,如:隨需應變、SOA等,也將逐漸發酵。
1. 語音、數據同時整合在IP網路上 潘小姐是一家外商公司的業務員,一早進辦公室,想查詢
產品庫存,以確認當天客戶要求的出貨量,她以手指輕觸桌上IP電話機的彩色螢幕,立即跳出
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web介面,庫存數字清楚顯示,接著再點選員工通訊錄,查詢店面銷
售人員的電話,並開啟視訊通話鍵,雙方開始面對面溝通產品出貨細節,桌上PC還同步顯示產
品簡報資料。
這是網路巨人思科(Cisco)所描繪的企業網路通訊大未來,企業IT應用要達到上述的境界,
前提是語音、數據都將整合在IP網路上,必須有決心放棄現有的電話交換系統(PBX),改採
IP 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內部線路也將從電話線、網路線並存,走向僅舖
網路線的單一線路環境,不只PC、筆記型電腦連接網路線,以後,連電話機都將披上IP的外
衣,並接上網路線,除了VoIP,還能當成web瀏覽終端機。
2. 商務行動化 2005年12月中,一場網路新應用未來展望的高鋒論壇在臺北展開,與會者之
一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所長董建成拋出了商務行動化的議題,「企業產品的銷售將從Internet
走到Mobility」他說。
無線網路開始寬頻化是驅動行動商務的重要關鍵,場景先拉到行動通訊最發達的日本,
NTT DoCoMo推出3G上網服務已有5年,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副主任秦素霞透露,日前NTT代表來
臺訪問時坦言,NTT的3G經營至今仍未成功,一般消費者對於使用視訊電話、網頁瀏覽等應用的
興趣不大,但是,NTT的「Felica」服務卻大受歡迎,而「Felica」就是在手機中內建具電子
錢包功能的IC晶片,提供消費者以手機付款,購買電影票、販賣機的飲料,甚至是超商的小額商品。
3. ITIL觀念逐漸成形,先期導入者浮現 市場調查機構IDC認為,企業越來越重視IT效能管理
的情況下,過去兩年來國內外大廠積極倡導的ITIL觀念也逐漸成形,預計未來幾年相關的解決
方案將會逐漸增加,進而帶動整體的IT服務市場。
事實上,部分大型企業確實已經開始依據ITIL所定義的資訊處理流程,逐步調整企業內部的IT
作業,諸如宏碁、遠傳、日月光等都是ITIL解決方案的先期導入者,IDC預估ITIL的效應將會
持續發生,因為相較於其他的IT效能管理工具,ITIL確實可以讓企業感受到效能改善。
4. CMMI風潮吹向一般企業軟體開發 軟體成熟度模型整合(CMMI)可進一步提升企業的軟體研
發能力,根據美國軟體工程學院(SEI)的統計指出,企業每提升一個CMMI等級,就可以增加
10%的競爭力。目前除了精業、凌群等系統整合商積極導入以外,一般預料,未來企業也會透
過導入CMMI的概念,來提升軟體研發的整合成熟度,目前如:中華電信研究所、中科院、經貿
聯網則是先期導入者。
臺灣的CMMI發展,則可望在政府積極推動下逐漸擴散,同時並預計2008年至少會有70家廠商
通過CMMI Level 3,目前政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透過經濟部工業局的9500萬元預算
激勵,另一方面則是政府標案的資格審查,未來將以CMMI認證作為競標的基本門檻。
5. SOA可望成為企業IT架構骨幹 最近半年來,在臺灣市場興起的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雖然已經有不少廠商投入,但是礙於市場認知度不足,
加上應用工具尚未成熟,因此,至今仍未出現任何導入案例。不過,IDC預估2006年開始,
相關的系統工具建置與應用程式開發,都會開始逐步採用符合SOA規範的架構,其中的驅動來
源,在於需要長時間開發準備的大型專案,例如銀行的核心系統應用程式等,往往需要考量到
5年後的系統架構,否則系統不相容的問題很容易發生。
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所做的調查則是顯示,2006年全球商用軟體將有80%以上都會採用SOA
架構,同時並推估2008年將有75%的新興企業,會採用SOA架構的解決方案。對此,相關廠商
認為SOA在歐洲與日本市場的發展,已經邁入積極導入階段,臺灣市場,則還需要2年左右的
時間,才會邁入快速成長階段。
6. 企業風行IT整合,簡化管理 這幾年來,臺灣企業不論是資料庫、伺服器甚至儲存,加上
硬體和應用程式等等,都透過各種不同層次的虛擬化(virtualization)技術,逐步走向
IT整合(IT Consolidation)的境界。虛擬化就是將不同臺的設備透過軟體,虛擬成一個
大的設備,便於使用者操作且不覺得是不同的設備組合而成。
以臺灣企業為例,許多企業在進行整併時,為了解決異質平臺資料整合的問題,走向IT整合
是一個方法。以臺灣惠普為例,從併購康柏電腦(Compaq)後,趁著公司整併以進行IT架構
調整。其IT架構也從一個國家模組變成應用模組,整個亞太地區共用一個ERP(企業資源規畫)
系統,讓IT使用度可以達到最高,也可節省各國家IT設備的成本與浪費。
7. On-Demand從概念走向實際應用 近幾年,為了提高IT設備可用性、節省企業成本的呼聲
不斷,On-Demand(隨需應變)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業界這個服務也已經醞釀許多,產業分
析師及業者都預料,在未來企業環境當中,這種視企業所需,從伺服器、儲存容量、應用程
式或其他硬體等,「有需要再加買」的方式,將會從概念走入更廣泛的實際應用。
也有人說,所謂的On-Demand其實就是公用運算(Utility Computing)的概念,就像是
水、電、瓦斯一樣,不論在哪裡使用這些公用設施,使用者都是有需要才使用,也就不浪費
。而如何確保前端應用運作妥當,可以自由調配使用的處理器、後端管理良好的儲存設備,
加上自動化管理、監控等功能,都是重要的技術核心
8. 運算環境轉入64位元 如同16位元全面轉換、升級成32位元一樣,從第一顆英特爾32位
元處理器80386於1985年發表開始,歷經作業系統的改版、升級,加上硬體廠商的支援,才
到達現在多數為32位元的系統。
x86架構處理器從2003年,由超微推出第一顆支援支援64位元的處理器開始,不管是PC或者
伺服器,都將往64位元的環境邁進。雖然今年開始,64位元話題便吵得沸沸揚揚,不過一般
認為,企業內的運算系統要全面轉入64位元機種,還要再一段時間醞釀,特別是微軟支援64
位元的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預計於明年10月後才會發表,企業運算環境升級成64位元的
步伐,也將在那之後加速換機。
9. 檔案長期保存意識抬頭 企業內數位檔案越來越多,開始有人擔心,5年、10年甚至更久
之後,那時使用的文書軟體,是否可以開啟現在儲存的檔案,因此未來開放式文件格式將會
受到重視。
目前美國許多政府機關都公開表示要支持文件開放格式,美國麻薩諸塞州就宣佈將從2007
年開始,該州所有政府部門的文件都只能存成OpenDocument或Adobe的PDF兩種格式,今
年9月,美國麻省也成為第一個正式簽署相關檔案,使OpenDocument格式成為其政府公文
的記錄格式,同時拒絕微軟的專有XML格式的一州,從美國的大動作來看,文件軟體支援開
放格式的趨勢是勢在必行。
10. RFID深入各行各業應用 無線射頻辨識(RFID)從2005年開始,美國第一大零售業者
Wal-Mart應用在貨物管理後被開始廣泛使用,但RFID絕不僅止應用在於運輸、製造、物流
管理方面,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在今年12月的報告指出,2005年的RFID全球市場相
較於2004年成長39%,將達到5.04億美元。
該調查也指出,RFID該項技術在未來幾年將逐漸被市場採納,當中包括RFID 的相關硬體以
及軟體的建置,會在2006年年底到2007年之間加速發展,預估到了2010年RFID的全球支出
金額將超過30億美元。